比尔·盖茨投资建电站了!这个满身科技标签的顶级富豪,怎么就看上了发电?事实上,亚马逊、脸书、甲骨文等科技巨头今年起都开始陆续布局发电。钟情电力的背后,是科技界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长期押注。
当2024年被冠以“AI应用元年”之名,AI的能耗问题也同步闯进公众视野。跟随全球科技界的目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评论》推出三期系列评论《AI的尽头是电力?》,邀请我国三家电力央企主要负责人走进总台演播室,权威解读人工智能发展给电力行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收获业内广泛关注,在新媒体端阅读量破1000万次。
科技内容
怎么做出财经味儿?
2024年初,Open AI发布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引发全球关注。随后,AI技术甚至以天为单位迭代,引发无数想象与投资热情。而与此同时,多位全球科技巨头相继对AI引发的电力需求激增表示担忧。
电力需求激增是危言耸听,还是洞察先机?发展AI到底有多耗电,会有“缺电之忧”吗?对此,我国有应对方案吗?连串追问之下,我们萌生了创作系列节目的想法。当时,“AI的尽头是电力”这一说法已经被诸多场合高频引用。但,这真的是个确凿的结论吗?
AI的尽头是算力+算力的尽头是电力= AI的尽头是电力?
不难发现,AI所有不可思议的效果,全部基于算力。算力越强,AI就越强大,而算力背后,源自电力支撑。显然,要拆解AI能耗这个话题,仅辨析AI与电力的关系并不完整。同时,AI与电力之间也并非单向影响的关系,在“AI赋能万物”的想象之下,人工智能在索取电力的同时,或许也会为电力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对我们财经团队而言,每一次热点话题剖析,都是对当前状况的一次阶段总结,也是对未来趋势的审慎预测。所以,我们给这句时髦的表述加上了一个问号,这也包含了我们的期待:和多位行业大咖一起讨论科技话题,不仅要评当下、望未来,更要看到行业的现状和做法,以财经视角拓展话题的前展外延。
嘉宾发言
如何更有“含金量”?
做客节目的主嘉宾,分别是中国大唐集团总经理张传江、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以及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总经理栗宝卿。
怎么理解这三位的行业地位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能建、国家电投、中国大唐总营收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这是我们第一次与能源型央企打交道,邀请如此体量的央企负责人来参与节目,既让我们压力倍增,也让我们动力十足:怎么让节目内容也能“含金量”十足?
功课要做足!为邀请嘉宾参与节目,我们前后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从能源型央企到电力央企逐步缩小邀请范围,再结合话题方向了解各家业务动向……可以说,这一番功夫之后,我们对这几位嘉宾的业务情况如数家珍,不仅助力我们成功邀请,更为节目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能玩抽象!密密麻麻的行业数据和令人摸不到头脑的专有名词,是导致很多普通观众看不懂财经内容的“拦路虎”。主持人要替普通观众着想,将嘉宾发言的要点都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做到有效传播。
比如,首期节目《生成式人工智能大爆发 电不够用了?》的主嘉宾张传江,深耕能源行业30多年,对数据极为敏感,主持人也有意识地围绕数据发问。其间,嘉宾判断,算力的电力需求将在2026年达到5000亿至6000亿千瓦时,主持人用“翻了一倍不止”总结这样的增长规模,更及时追问这一数据的意义。嘉宾进一步解释,这样的用电量将与钢铁行业相当,将数据的意义具象化。
在我国其他行业用电量总体增速和国民经济增速相当的背景下,AI电力需求呈现指数型增长。为什么要及早重视AI的能耗,这期节目给出了充分说明。
做嘉宾的功课,在访谈中放大亮点,让嘉宾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这既是访谈的基本功,也是最可依赖的方法论。
立足全球视野
展示我国创新实践
AI能耗议题备受全球瞩目,但节目解题的落点,无疑还是国内。“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近期颁布的系列政策法规,不仅助推了国内实践,更具有全球性意义。作为国际主流媒体,我们节目也应让受众了解到在能耗问题上的中国方案和中国实践。
在《人工智能扑面而来 能源行业机会有多大?》中,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围绕集团深度参与的国家一体化大数据工程“东数西算”深度分析。相比“西电东输”,“东数西算”的资源利用更充分、成本更低。把西部丰富的能源变成绿电,把东部的大量计算需求放到西部,既能够满足AI时代激增的算力和电力需求,又能够统筹东西部协同发展,这意味着新的生产方式变革。
而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集团总经理栗宝卿对新能源的未来有多期待,对解决新能源发电的天然不足就有多强烈。在《人工智能 如何让电力更智能?》中, 栗宝卿表示,AI技术在克服风光发电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问题上,正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就风光资源的利用而言,通过数据积累和AI深度分析,国家电投有望把资源出力的预测水平,从85%-90%进一步提升,实现新能源的稳定输出。
捕捉产业热点,回应公共关切,这是财经评论的应有之义。节目播出后,收到了国家能源局、国务院国资委及相关能源企业、业内研究机构及大量业内重量级人士的认可肯定,也被《北京日报》、澎湃新闻、东方财富网等资讯媒体纷纷转载。更有许多网友留言,加入远程讨论中。
AI的尽头是电力吗?当我们一步步追问下去,新的问题开始出现:“电力的尽头会是AI吗?”除了验证热门观点的准确性,怎样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是这次节目给我们留下的课题,它也会鼓励我们继续保持对前沿热点话题的敏感与关注,用全球视角解读好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