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报道 记者 齐琛冏】蔚蓝的天际与碧波荡漾的海浪相拥,椰树随风摇曳投下斑驳的倩影……在海南,美丽的风景与自贸港的机遇吸引着人们。
绮丽的自然风光与生态需要悉心保护,城市的运转、自贸港的建设发展需要绿色能源。借助于海南自贸区发展带来的电力需求,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海南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推动“清洁能源岛”建设。
环球网记者近日在海南采访期间,在海上风电配套项目建设现场、海南省首家“5G+”智慧电厂、“农光互补”基地,处处感受着“清洁能源岛”上的绿色足迹,聆听背后的建设故事。
大唐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
向海争风,“蓝色经济”成产业新引擎
海南省儋州市西北部海域的碧波万顷之上,正在矗立起一排排洁白的“大风车”,徐徐海风化为源源不断的电,将为这片蔚蓝的岛屿注入生生不息的绿色动力。
大唐海南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大唐海南公司”)海上风电事业部负责人向环球网记者介绍,大唐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规划装机总容量为120万千瓦,是“十四五”期间第一批通过自然资源部审批的海上风电项目、海南省第一批国家批复正式开工的海上风电项目。一场址将安装60台10兆瓦风机,建成后年发电量约为177004万度,减少排放二氧化碳287万吨,对推进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促进海南实现“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海南省海域风能资源丰富,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海南省可再生能源协会等数据研究:海南具备大规模开发利用近海风能资源的条件。而在离岸100公里、水深50米的条件下,海上风电技术可开发量达到25.43GW。
得益于海南省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优势,以及广阔的海域面积,海南省“十四五”期间规划海上风电面积约为1902平方公里,规模达1230万千瓦,中长期规划海上风电容量达3500万千瓦。
该项目目前正处于全面工程建设阶段。海浪的拍打、风暴的侵袭,每一根基桩的打入、每一台风机的吊装,都是对技术与勇气的双重考验。
“每次出海航行往返就要8个小时左右,施工作业时间短,建设工期紧,我们采取24小时倒班作业模式,充分利用每一个有利的作业窗口,顺利完成风机的吊装。”中交一航局儋州海上风电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大唐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施工现场(大唐海南公司供图)
面对复杂的海底情况,项目采取了与“拔火罐”类似原理的吸力桶导管架基础,在难度大的深水嵌岩施工效率更高。本项目共设计吸力桶导管架基础25套,占总基础桩的近四成。此次大规模应用大桶径吸力桶导管架基础施工在国内海上风电建设中属首次。
10月18日,最大且最重的吸力桶导管架基础沉贯完成施工。吸力桶导管架基础桩桶径为17米,总重达2226吨,是目前国内海上风电单体最大的桁架式吸力桶导管架基础。这成为国内海上风电大桶径吸力桶应用的创新案例,为中国海上风电事业走向更广阔的深远海提供了方案。
扛住风浪,将塔筒一节节吊起、安装到风机基础平台上,随后,机舱、叶轮等部件,像“搭积木”一样依次组装到位。风机发出的绿电,还要几经“变身”,通过海底电缆汇流到海上升压站升压后,再经海底电缆登陆儋州西北部的兵马角,接入陆上开关站并入电网,供给千家万户使用。
在海底电缆登陆点——兵马角,海浪拍岸,海滩上有不少珊瑚。“为了保护生态,我们采用了地下作业的方式,让海底电缆在地下穿越旅游公路和珊瑚区。”大唐海南公司海上风电事业部负责人介绍。
位于儋州市峨蔓镇旺村附近的陆上集控中心建设现场,记者留意到建筑屋顶安装了光伏板,发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全部使用绿电,将实现陆上集控中心和海上升压站零碳排放。
儋州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环球网记者齐琛冏 摄)
海上“捕风者”,海南儋州造。在儋州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的车间,高达数层楼的海上风力发电机一字整齐排开,等候出海组装。
这些发电机是海上风电机组的“心脏”,由东方电气研制。海南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青松告诉环球网记者,今年该产业园预计生产组装60台海上风电主机,年产值约13亿元。公司还引进了一台螺栓紧固自动化机器人,自主开发了操作系统,大大提高了海上风电主机轮毂上螺栓的作业效率作业人员减少了80%,效率提升了75%。
海南印发的《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提出,做大海洋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链。推进一批海上风电制氢制醇及加注一体化示范工程,在儋州等地建设绿氢生产、存储、输送和利用示范园区。推进儋州洋浦、东方、临高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建设。
2022年,中国大唐集团、东方电气集团在洋浦签署《海南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合作协议》,央企与地方政府携手,打造百亿级海上风电制造产业集群基地,涵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风电、氢能、海洋牧场、综合能源等高端产业的投资开发。
南海之滨,借助自然环境优势、自贸港开放政策优势,海南“向海争风”的产业正在不断壮大。海风点亮千家万户,“蓝色经济”也正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农光互补,“以绿生金”促进乡村振兴
“看,黄瓜准备坐果了;这里还种了玉米、辣椒,无土栽培了黑椒、圣女果、番茄……”大唐万宁和山光伏电站站长曹拴在农光互补基地带记者边参观边介绍。
实行“农光互补”的大唐万宁和山光伏电站(环球网记者齐琛冏 摄)
在烈日下走进海南万宁和乐镇勤赛村,光伏板下的大棚里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谁能想到,这片总面积达1200亩、长势喜人的“丰收田”,昔日曾是贫瘠的沙化“撂荒地”呢?
“以前这里的土地大面积沙化,长期处于贫瘠撂荒状态,附近村民大多选择常年外出打工。”曹拴回忆道。
让这片荒地“逆袭”的,正是光伏。
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鼓励能源企业发挥资金、技术优势,建设“光伏+现代农业”。
大唐海南公司作为海南省最大的清洁能源供应商,清洁能源在役装机容量达到240万千瓦,在建装机规模容量达到73万千瓦。该公司组织专家反复进行论证,充分利用当地较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在万宁和乐镇建设光伏电站,采用“光伏+农业”互补模式,通过开展先进种植技术培训、建设农业采摘园,让在外务工的村民不断加入大棚蔬菜种植行列,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收。
实行“农光互补”的大唐万宁和山光伏电站(大唐海南公司供图)
农光互补的智慧果实已然高挂枝头。曹拴细数着农光互补的好处:发出清洁能源,基地项目每年可为电网输送1.2亿千瓦时绿电;土地资源充分利用,成为海南省“菜篮子”工程的重要货源地;当地村民在获得工资收入的同时,可额外增加闲置撂荒土地每亩一千多元的租金收入。
大唐海南公司成功构建了“棚上有光伏、棚下有农业、周边能务工”的一地多用综合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农业农民受益、节能减排社会效益和能源发电多赢的良好局面。
农业与光伏携手,一系列丰收与富民故事正在海南上演。
海南首家“5G+”智慧电厂 绿色与能源保供一肩扛
绿植、鲜花扮靓厂区,空气清新,墙面还有海南风情画卷,让人很难相信将眼前的大唐海口天然气发电厂与传统印象中的发电厂联系起来。
这里的燃气轮机及机组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和环保设施,将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转化为电能,输送至千家万户。
大唐海口天然气发电厂(环球网记者齐琛冏 摄)
大唐海口清洁能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许英才向环球网记者介绍,大唐海口天然气发电厂是海南省“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大型清洁能源项目、海南自贸港省会中心城市海口市第一个大型清洁电源支撑项目。一期建设2台9F级(2×46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年可提供清洁电力约24亿千瓦时,满足海口市3个月的全社会用电需求,较燃煤机组年减少碳排放约97万吨。项目具有电力和天然气“双调峰”的重要作用,既解决了海南省绿色用能问题,又解决了海南海气消纳问题,是“海澄文定”经济圈的重要电源支撑。
“环保、发电效率高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两大优势。发电的氮氧化物排放低于10mg/Nm3,达到国际最低排放标准;相比于单一的燃气轮机发电38%左右的发电效率,联合循环的发电效率能达到60%左右。”许英才在发电机组模型前向记者介绍。
大唐海口天然气发电厂沙盘模型(环球网记者齐琛冏 摄)
作为海南省首家“5G+”智慧电厂,大唐海口天然气发电厂还全面打造本质安全数字化、智能化的一流管控体系。
这里构建全厂数字孪生,对照全厂构建筑物及设备进行1:1比例建模,可以直观了解到全厂重要信息,可以在线掌握全厂关键信息。在显示大屏前,现场工作人员为记者演示了“5G+”智慧电厂操作系统:“这是我们的‘5G+’安全态势感知系统,这是‘5G+’巡检系统等智慧平台,借助5G、大数据、高清摄像机、识别传感器、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智慧行业应用平台造就的智慧‘天眼’,能及时洞察机组设备运行故障、安全隐患等问题,用数字智慧实现24小时安全监测、自动报警等。”
在“双碳”背景下,大型燃气轮机掺氢燃烧关键技术的应用,可降低碳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拓展可再生能源多场景运用的可能性。目前,2号机组的氢气掺烧比例可达7%,通过绿氢作为媒介将可再生能源与气电进行耦合,为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和不可控性问题提供有效的调节方法。
此外,大唐海口天然气发电厂创新采用多能互补,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引入综合智慧能源理念,建设风光火储一体化新型绿色电厂。
海上风电,农光互补,燃气发电……清洁能源的建设与应用,不仅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也为海南“清洁能源岛”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链接:https://hqtime.huanqiu.com/share/article/4K43ZwtGP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