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新华网]中国大唐:“碳”路未来 “链”接生态
来源:
作者:
日期:2023-08-30

“携手供应商朋友共同建设绿色供应链体系。”8月19日,在中国大唐水利电力物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资公司”)首届供应商联络会上,能源行业部分头部企业联手打造绿色供应链体系的合作签约引起业内关注。

中国大唐作为“双碳”战略的重要实施者和推动者,于2021年6月22日发布《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纲要》,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并一直致力于打造“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数字智慧”世界一流能源供应商。一脉相承下,物资公司首届供应商联络会将“推进供应链绿色低碳转型,探索电力装备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作为重要开展内容之一。正如中国大唐绿色低碳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低碳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晟所言,要“努力成为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标杆企业”。

在这次供应商联络会上,通威太阳能、隆基绿能等七家业内头部企业与大唐低碳公司签下绿色低碳供应关系构建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在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中,中国大唐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绿色供应链生态的引领者

绿色供应链与低碳产业发展一脉相承,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李晟表示,绿色供应链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物流、绿色销售、绿色回收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从各环节提升环境绩效,以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推动供应链实现全域范围内的节能减排。”

实际上,近几年我国已连续出台多项促进绿色供应链发展的相关政策。如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绿色供应链,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2022年7月,商务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创建工作规范》,对示范城市和示范企业申报在绿色供应链发展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2022年12月15日,国务院出台《“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将“绿色低碳物流创新工程”列为重点工程之一。

与此同时,欧美等国也在迅速推进减碳政策,这将对我国和所有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如法国、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对进口光伏组件提出了碳足迹核算和认证要求;欧盟实施的“减碳55”一揽子立法计划(Fit for 55),特别是将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生效的被称为“碳关税”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

中国大唐等能源重点骨干企业坚持向绿而行。自2005年起,大唐碳资产公司先后深度参与国际碳减排量市场、国内试点碳市场。在这次供应商联络会上,中国大唐发出倡议:“让我们共同倡导绿色低碳交流合作,不断提升碳排放绩效,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号召乐竞体育APP上下游企业同行加入我们的行动”。

绿色供应链上的实践者

欧美企业中,施耐德电气承诺,2025年前实现运营碳中和,2050年实现供应链净零排放;西门子提出2030年实现全球供应链减排20%的目标,到2050年实现供应链碳中和。截至今年4月份,苹果公司已有68家中国生产合作伙伴承诺到2030年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相比去年增长约24%。

国内企业华为已将绿色环保要求融入采购质量优先战略及采购业务全流程,在供应商认证、选择、现场审核及绩效管理等全流程中明确了绿色环保要求;在供应链碳中和方面,远景、联想等企业也都有所行动。

2023年初,针对风电主机和光伏组件,中国大唐率先在五大集团中引入“绿色”准入机制。“国资央企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大唐低碳公司咨询部主任兼大唐碳资产公司副总经理史伟伟对中国大唐发起的打造能源绿色供应链生态很有信心,“带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节能降碳,伟大而有意义。”

作为常年合作伙伴,在中国大唐甫一提出“构建能源绿色低碳供应链生态”时,多家电力设备设施头部企业及时给予回应。“这是业界发展中的一件好事,”特变电工经营管理部副总监(碳资产)刘培陶表示,“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当摸清某产品碳足迹后,企业就可以针对每个环节中的碳排放进行精准定位,开展有针对性的节能降耗,同时通过全产业链合作减碳,为企业发展带来新活力。

“可以说是高瞻远瞩的决策。”已开展20项产品碳足迹认证的通威股份也是能源绿色供应链生态倡议的积极支持者之一。通威股份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朱子涵博士表示,以光伏产业为例,当前中国产品占据全球主导,如果进一步以体系化、机制化策略推动整个行业减碳减排,“将有助于规避消除国际贸易壁垒,确保中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在构建能源绿色供应链生态方面,“抱团发展、协同共进”正成为一种新趋向。“大型企业处于供应链的核心。一方面进圈的相关企业可以学习、对标大企业碳排放体制机制的搭建;另一方面能够带动乐竞体育APP级别的供应商加入进来,推动整个行业供应链的绿色化发展。”一位业内人士说。

“但这项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受访者均表达了相同观点。打造能源绿色供应链生态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的协同发力。企业作为绿色转型的核心体,需要在战略规划、配套管理、生产经营等各环节作出改变,特别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必不可少。

“面对国内外市场变化,谁(企业)走在前面,谁将成为碳排放的最大受益者。”朱子涵博士说。

链接:http://www.xinhuanet.com/2023-08/30/c_1212261954.ht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12-18 19: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