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山冈尽染绿意,清泉潺流大地。行走在山间,天蓝、地绿、水清,处处生机勃发,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
浙江大唐新能源唐云光伏电站位于平均海拔800米的丽水市缙云县山上,次第有序的光伏组件沿着高低起伏的山脉,映衬着绿色植被,恰似为山顶戴上一顶帽子。目前,唐云光伏电站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它采用山地柔性支架技术,能将土地利用率最大化,预计每年可产生清洁能源3258万千瓦时。
唐云光伏电站鸟瞰图
施工人员雨中作业
新蓝图引领新思路
唐云光伏电站规划初期,土地价格上涨,土地资源获取异常困难,为规划好项目收益率,浙江新能源公司不得不放弃近二分之一的土地资源。如何在仅剩的一半土地上达到原设计容量,成为了项目建设的“卡脖子”难题。
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新形势下,光伏电站的开发与应用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随着土地资源愈发紧张,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成为“光伏+农业”的关键因素。唐云光伏项目部经理冯刚想到了柔性支架技术,他望着起伏的山峦坚定地说道:“谁说柔性支架只能用于分布式光伏电站?我偏不信这个邪,在我们大唐人面前,从不存在什么技术壁垒。”
柔性支架的优势众多:理论上与传统固定支架安装方式相比,柔性光伏支架抗裂性能好;用钢材量少,承重小,造价低;对场地基础要求小,预装性强,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大跨度和灵活的操作方式,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土地空间利用率,保证通风性能好,可使发电效率提升5%-8%。建设过程中可节约支撑材料210吨,节约电缆线材40千米。
在冯刚带领下,项目部成员大胆假设,多方论证,决定使用柔性支架安装方式,为山地光伏建设提供新方案、新思路。
与参建各方联合议事
工作前的“三讲一落实”
新理念激发新动力
2022年春节前夕,连日的阴雨给丽水区域带来无尽寒意。但唐云光伏电站柔性支架施工现场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项目部优化施工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要求参建单位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小雨快干,雨停大干,紧抓节点保进度”。
在集中式山地光伏柔性支架施工方面,不仅项目部没有经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设计院都没有成功案例可借鉴。项目建设可谓步步坎坷,但全体参建人员没有一丝退缩和畏怯。
项目所处区域山势陡峭,一根桩,高度长达十几米,为安装支撑架、光伏组件、线缆、逆变器等一系列作业增加了使用传统固定支架安装方式下没有的高空作业风险。450吨钢材料支撑结构运输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柔性支架支撑结构随着山势起伏,型号各不相同,支撑结构与安装位置不对应时有发生。这些,都是使用柔性支架带来的困难与挑战。
“工程建设怎么会没有困难,解决就行了呗”项目经理冯刚说道。
在冯刚的带领下,参建各方通过专题研讨,一一攻克了上述难题:在材料运输方面,通过搭建可升降高空作业平台来提高物料运输效率,同时大幅降低施工人员攀爬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在基础浇筑方面,改进混凝土运输方式,采用“沟槽引流”自山势较高处,借助重力能实现混凝土的“自运输”;在钢结构安装方面,采用对安装位置与支撑结构分别编号,让每一根桩“对号入座”
通过一系列创新施工工艺,唐云光伏项目建设不仅大幅提升施工效率,也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党旗在工程建设一线高高飘扬
新担当开创新局面
攻坚任务在哪里,党旗就插到哪里。浙江新能源公司党委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坚持以党的百年奋斗史激励和鼓舞项目部全体党员,充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主动作为、精准发力,让党支部成为推动项目建设的坚强堡垒。该公司工程建设部党支部以高质量完成唐云光伏电站建设为目标,深入分析研判当前面临的困难,成立党员突击队,为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攻坚克难磨砺一把尖刀。
“开弓没有回头箭,党员突击队啃的就是硬骨头。”在项目“揭榜挂帅”攻坚会上,工程建设部党支部书记柯元丰带领全体突击队员明确表态,誓克难关。
“关门日期已定,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可言。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等压力,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突击队成员冯刚说道。
为了省下每天上山下山耗费的时间,党员突击队主动申请白天在现场监护,严把施工安全关,晚上在临时板房完善建设方案,直到攻克各项技术难关。
在党员突击队的带领下,全体项目部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总结,不断攻坚克难,打破各项难题,成功将柔性支架技术运用在集中式山地光伏电站。项目的建成对进一步优化当地能源结构,助力绿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